国内会议
中国遗传学会三维基因组学专委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专委会全体会议圆满召开
三维基因组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领域,旨在探索基因组三维结构及其在生物学过程中的功能。为了促进我国三维基因组学领域的发展,2023年11月29日,中国遗传学会三维基因组学专委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专委会全体会议在武汉举行。 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杨维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教授,三维基因组学专委会主任阮一骏教授,副主任李程教授、李国亮教授,以及来自全国的部分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代表等共同见证了专委会成立。 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杨维才院士对分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呼吁会员参与学会内部事务,鼓励会员积极参与交流,确保科研诚信,并为阮一骏教授颁发了聘书。 专委会副主任李程教授详细介绍了三维基因组学的起源和发展情况,以及在国内的推进情况。 专委会主任阮一骏教授向参会代表介绍了专委会的发展方向,提出并主持了"如何应用三维基因组学解析复杂遗传性状的分子机制"这一主题讨论。 华中农业大学李兴旺教授、广州生物岛实验室朱大海教授、西湖大学杨剑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汪敏先研究员、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赵书红教授分别就三维基因组学在植物、医学、动物中研究应用展开了演讲。会议最后举行了圆桌讨论会,参会代表围绕三维基因组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023-12-06
中国遗传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2023年11月28日上午,中国遗传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会议由中国遗传学会第十届理事长薛勇彪研究员主持。 (第十届理事长薛勇彪作十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147人,监事7人。随后第十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常务理事、理事长、副理事长、法定代表人,表决聘任了学会秘书长、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维才当选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曹晓风、傅松滨、管敏鑫、卢大儒、钱前、王春香、魏辅文、向华、杨晓和张学当选副理事长。曹晓风兼任秘书长。王秀娥、肖明杰、熊立仲、张小为、周钢桥任副秘书长,肖明杰为常务副秘书长。在第二届监事会第一次会议上,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左建儒为监事长,张学军为副监事长,高翔、宋旭、宋昉、杨传平、赵卫东担任监事。 (第十一届理事长杨维才院士讲话) 理事长杨维才表示,感谢学会历届理事会为学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中国遗传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将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支持下,依靠全体会员的努力,进一步提升学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中国遗传学学科发展,打造一流品牌学会。 (会员代表大会会场) (财务负责人闫韦祎作十届理事会财务报告) (第一届监事长杨晓作第一届监事会工作报告) (第十届副秘书长张小为作章程修订报告) (总监票人何光存宣布表决结果) (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曹晓风作党员扩大会报告) (第十一届副理事长卢大儒报告选举结果) (中国遗传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合影) (中国遗传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合影)
2023-12-03
中国遗传学会衰老遗传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全体会议圆满召开
2023年11月29日,中国遗传学会衰老遗传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全体会议在武汉举行。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遗传学研究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为衰老研究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此背景下,中国遗传学会第十届常务理事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成立"衰老遗传学分会"的决议,以期为衰老遗传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共同探索驱动人类衰老的遗传与表观遗传调控因素,推动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的预警与干预研究。来自11个省市及自治区、35家科研院所的衰老遗传学分会委员共同见证了分会的成立。 中国遗传学会衰老遗传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杨焕明院士对分会的成立表示祝贺,提出学会的三大使命,要"坚持学术交流"、"做好文化建设"、"推动领域发展",并对分会的发展和建设表达了殷切期盼。 杨焕明院士 分会副主任委员毛志勇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中国遗传学会原秘书长安锡培先生为衰老遗传学分会的成立致辞,他指出,希望衰老遗传学分会的成立能够成为新的起点,不断推动衰老研究领域的发展。 安锡培先生 随后,分会主任委员曲静研究员介绍了分会成立的背景和重要意义,以及分会的前期筹建工作,并就分会的未来发展与各位委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与会专家共同期望衰老遗传学分会的成立能够成为衰老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起点与发展契机,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衔接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需求,进一步推动衰老研究领域的蓬勃发展。 曲静研究员 分会副主任委员毛志勇教授、孔庆鹏研究员和田烨研究员分别从"衰老与基因组稳定性"、"长寿人群抗衰老因子挖掘"和"线粒体应激与衰老"三个方面分享了衰老遗传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并进行了展望。 毛志勇教授、孔庆鹏研究员和田烨研究员(从左到右) 最后,卫健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前所长黎健教授结合衰老遗传学分会的特点以及我国目前在衰老研究领域里的国际地位,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他提出,希望衰老遗传学分会能够和各个兄弟学会紧密合作,推动项目合作,共同促进领域的和谐发展。 黎健教授 带着对本届大会的美好回忆和满满的收获,大会圆满结束。相信在未来,中国遗传学会衰老遗传学分会将为提供科学应对老龄化的中国方案贡献力量。 大会合影
2023-12-02
国际交流
"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顺利召开
2012年7月6日至9日,“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蒙民伟楼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由中国遗传学会、浙江大学和美洲华人遗传学会共同主办。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境内外著名研究单位及高校的专家与学者50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 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管敏鑫教授主持。大会主席杨焕明院士、浙江大学吴朝晖副校长、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所长薛勇彪研究员和美洲华人遗传学会首届主席Andrew Chen(陈达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词。随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中国科学院邓子新院士、康乐院士、贺林院士等分别就“社会生理学的遗传途径”、“DNA大分子的硫修饰与生物学意义:进展与展望”、“Molecular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phase change in locusts”和“个性化营养与疾病预防关口前移”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大会报告和分组报告总计72个,大会出版《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论文集,收录论文摘要123篇。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遗传学为人类造福(Genetics, better life for all)”。 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对世界生命科学和遗传学研究领域的贡献份额正在不断加大。同时国家在人口健康、作物改良、遗传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资金投入正持续增加。为加强全球华人遗传学家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遗传学科的发展与国际地位提升,特举办此次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会议议题涉及人类和医学遗传学、动物遗传学、植物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发育遗传学、遗传学与生物产业等方向的前沿热点话题。 大会汇聚了国内外一线单位与专家的参与,包括贝勒医学院、哈佛大学波士顿儿童医院、耶鲁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科学院多家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973首席科学家、各省属千人特聘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各方专家齐聚一堂。报告人的最新成果、科学家的不同视野和不同观点不仅获得了众多研究者和学子的积极响应,也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网、浙江日报、钱江晚报、都市快报、青年时报从不同角度和关注点都进行了相关报道。 会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西子湖畔的这次盛会将在促进我国遗传学科更快更好地发展留下深远的影响。
2013-10-16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Genomics
2013-09-13
2011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会议纪要
“2011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于2011年10月22—24日在在长春南湖宾馆剧场召开,大会主席由中国遗传学会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教授担任,大会主题“基因组学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大会采用大会报告和分组报告的形式进行学术研讨,特邀嘉宾和参会代表在基因组科学、基因组技术、基因组信息学和基因组转化与应用方面总计有37位专家学者分别作大会报告和分组报告,参会代表350人左右,会议出版“论文集”。 基因组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又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几十年来,DNA(脱氧核糖核酸)一直被认为是决定生命遗传信息的核心物质,但近些年科学研究表明,生命遗传信息从来就不是由基因单独“决定”的,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学者们越来越意识到表观基因组和核糖基因组在“信息流”和“操作流”两个层次上,不断将我们所熟知的“中心法则”赋予新的更加复杂的内容,使整个基因组学的研究更趋于复杂化的同时,也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在本次的基因组学大会上,科学家对这些重点领域展开了深入讨论,介绍和展示了大家在DNA甲基化、染色质重塑、microRNA、非编码RNA等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并对基因组学的未来发展及其趋势进行预测,提出了新时期急需解决的若干重大科学问题。 科学家们相信,在未来个性化的基因组信息将更加广泛地用于个体定制特殊药物。如果清楚地了解患者间的差异性,可以针对患者“对症下药”,也许我们要做的事情非常简单,只是让患者吃少量的药物,就会出现显著的治疗效果。在本次大会上,科学家对个体基因组与个性化医疗、个体药物定制等领域的发展也展开了深入讨论。
201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