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会议
中国遗传学会生殖遗传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在合肥成功召开
2025年10月22日,中国遗传学会生殖遗传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合肥成功召开。中国遗传学会生殖遗传分会的成立是我国生殖医学与遗传学交叉融合的重要节点,对提升国民生育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遗传学会生殖遗传分会成立大会 中国遗传学会生殖遗传分会成立大会由中国遗传学会常务副秘书长肖明杰主持,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出席。 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杨维才院士在致辞中指出,优生优育与生育健康对国家人口素质提升和家庭幸福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生殖遗传分会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搭建高水平学术平台,推动学科前沿探索;更要面向社会普及遗传学知识,引导公众科学认识遗传问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专业力量。 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维才教授致辞 成立大会上,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卢大儒教授宣读了《关于中国遗传学会生殖遗传分会正式成立的决定》,并为中国遗传学会生殖遗传分会首届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滕晓明教授颁发聘书。 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卢大儒教授为滕晓明主任委员颁发聘书 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杨维才院士、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卢大儒教授与滕晓明主任委员共同为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闫丽盈教授、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颜军昊教授和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刘文强教授颁发副主任委员聘书。 滕晓明主任委员在就职发言中,明确了分会的定位与目标。他指出,生殖遗传学是遗传学与生殖医学交叉融合的重要领域,关乎国家人口素质提升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他表示,分会将团结生殖遗传领域内临床、科研和产业工作者,致力于构建专业的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多学科协作与人才培养,推动我国生殖遗传学事业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持续发展。 滕晓明教授 中国遗传学会生殖遗传分会首届主任委员 首届学术研讨会 中国遗传学会生殖遗传分会首届学术研讨会围绕生殖遗传领域的前沿核心技术、临床实践与伦理规范展开深度交流。 主题报告(一):生殖遗传新技术 主题报告(一)由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胡蓉教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郑备红教授主持。四位报告专家聚焦基因检测、携带者筛查、PGT等关键领域,分享最新研究进展。 郑备红教授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胡蓉教授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卢大儒教授 中国遗传学会、复旦大学 卢大儒教授作题为《基因检测技术与遗传病的防诊治》的报告,梳理了基因检测技术的演进脉络与遗传病的防诊治。从基因重组技术、PCR到高通量测序、基因编辑,卢教授指出我国在NGS测序仪国产化、NIPT(无创产前检测)、PGT(胚胎植入前遗传检测)的临床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AI大模型、单基因病无创检测、第四代试管婴儿技术将成为未来重点探索方向。 滕晓明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滕晓明教授作题为《综合性携带者筛查的伦理原则探讨》的报告,介绍了综合性携带者筛查的伦理框架。在生育率下降的社会背景下,综合性携带者筛查已成为预防遗传病的重要技术手段。综合性携带者筛查需严格遵循医学伦理四大基本原则:自主、不伤害、有益、公平。他通过临床案例,详细探讨了医学伦理四大基本原则在综合性携带者筛查临床应用过程中的具体考量。 闫丽盈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闫丽盈教授作题为《嵌合型胚胎的发生机制、管理和临床决策》的报告,系统解析了嵌合体胚胎的发生机制与临床管理策略。她指出,嵌合现象是人类胚胎早期发育的普遍生物学特征,源于有丝分裂染色体不分离或减数分裂错误;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发现,胚胎具备自我纠正能力——异常细胞可通过凋亡清除,正常细胞保持增殖优势。她建议建立“染色体类型+嵌合比例”的风险分级体系,结合多层次遗传咨询,为家庭选择具有发育潜能的胚胎提供科学依据。 颜军昊教授 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 颜军昊教授作题为《胚胎植入前遗传检测的遗传咨询要点》的报告,详解了PGT技术的遗传咨询要点。针对PGT-A(非整倍体筛查)、PGT-M(单基因病检测)、PGT-SR(结构重排检测)三类应用场景,他强调遗传咨询需覆盖“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全流程,充分告知技术局限性与潜在风险;即使完成PGT检测,产前诊断仍是防范漏诊的关键,需以审慎态度帮助患者做出理性决策。 JTGG “生殖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的创新” 专刊发布 学术研讨会期间,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Genetics and Genomics(JTGG)编辑部负责人魏燕荣主任宣布“Innovations in Reproductive Genetics and Genomics(生殖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的创新)” 专刊正式发布。该专刊由中国遗传学会生殖遗传分会刘文强教授、安宇教授、张军玉教授共同担任客座编辑,专刊聚焦生殖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的最新进展,探讨其在揭示生育力、胚胎发育及遗传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检测、诊断和临床应用中的创新突破。 主题报告(二):生殖遗传分子诊断和实践 主题报告(二)由四川省人民医院吕群教授和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罗海宁教授主持。四位报告专家围绕胎儿畸形诊断、出生缺陷筛查伦理、遗传变异分析、胚胎着床机制展开研讨。 吕群教授 四川省人民医院、罗海宁教授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 谭跃球教授 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 谭跃球教授作题为《胎儿畸形的分子诊断与生殖干预》的报告,阐述了胎儿畸形的分子诊断与生殖干预路径。谭教授梳理了胎儿畸形的病因分类(遗传、环境、交互作用),回顾了诊断技术从染色体核型分析到CMA、WES/WGS的跃迁;通过骨骼畸形基因溯源、生殖细胞系嵌合识别等案例,提出“超声表型+分子诊断”精准匹配的临床决策模式,结合PGT技术构建出生缺陷防控链条。 王晓红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王晓红教授作题为《出生缺陷产前筛查与诊断涉及的伦理问题》的报告,剖析了出生缺陷产前筛查与诊断的伦理挑战。面对高龄孕妇增多、辅助生殖技术普及的现状,技术超前性与临床能力滞后性的矛盾凸显。王教授通过“技术局限性告知不充分”、“非亲缘关系保密”等案例,强调需在“尊重自主、知情同意、保护后代”原则下,提升医生的遗传学素养与遗传咨询能力,平衡好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 安宇教授 复旦大学医学遗传研究院 安宇教授作题为《遗传变异致病性分析在生育风险评估中的特殊情况》的报告,解析了遗传变异致病性分析的特殊场景。以DMD基因为例,她指出基因内重复变异的“串联/散在”结构差异对致病性判断的关键影响;通过剪接变异的功能验证案例,提出需按照ACMG/AMP序列变异分类指南,结合基因致病机制与功能实验,为生育风险评估提供精准依据。 刘文强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刘文强教授作题为《围着床期胚胎发育与植入失败》的报告,揭示了围着床期胚胎发育的调控机制。刘教授团队构建的三维体外培养体系,阐明了表观遗传修饰在胚胎着床检查点的动态规律,发现了关键信号通路激活不足是植入失败的重要原因。刘教授介绍了类胚胎模型是早期胚胎发育研究的创新工具,为改善辅助生殖着床率、妊娠成功率开辟新路径。 圆桌讨论:聚焦临床热点,共探解决方案 研讨会“生殖遗传临床实践经验与问题”圆桌讨论环节,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茅彩萍教授主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杨爱军教授、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李海波教授、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燕琳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郝桂敏教授四位专家,围绕临床技术应用、遗传咨询沟通、未来发展方向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精准覆盖胚胎嵌合体评估、遗传病筛查、产前诊断等临床热点问题。 圆桌会议讨论专家 茅彩萍教授凭借着在生殖医学和遗传学领域的深厚积累,她提纲挈领地指出,跨学科协作是打破技术壁垒的关键,新技术开发需紧密结合临床需求,而高质量的医疗伦理沟通则是保障患者权益的核心,三者协同发力才能推动生殖遗传学持续进步。 杨爱军教授聚焦遗传信息处理与伦理告知实践,强调标准化流程建设的重要性。她提出,需充分知情告知,评估家庭对遗传风险的可接受程度,通过规范话术降低信息偏差,确保家庭全面理解检测意义与潜在风险,从源头减少医患误解。 李海波教授着重强调了实验室在遗传诊疗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他建议,通过常态化学术交流更新技术认知,积极引入并验证嵌合体胚胎检测、罕见病基因分析等新技术,同时依托政策支持推动行业共识形成,加速实验室技术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解决“技术落地难”问题。 马燕琳教授从技术创新与政策赋能双重视角出发,指出持续迭代的生殖遗传新技术为患者带来更多生育希望。她特别提到,随着海南自贸港相关政策落地,应主动对接前沿技术资源,借力罕见病创新药物、新型诊疗器械的政策优势,推动产业升级与临床服务深度融合,让先进技术更快惠及患者。 郝桂敏教授辩证分析了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她表示,AI等技术确实加速了遗传学与临床医学、信息科学的跨学科交流,但也引发了“技术替代人工咨询”、“数据隐私保护”等新问题,需在技术创新与规范保障间找到平衡,坚守“技术服务于人”的核心原则。 专家们一致认为,持续提升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水平、保障医疗信息透明化,是解决临床痛点、推动学科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此次讨论既促进了技术经验与伦理理念的深度融合,也为后续临床工作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方向。 总结展望 滕晓明教授主持中国遗传学会生殖遗传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全体会议。经主任委员提议,会议表决通过聘任张军玉教授为分会秘书长、王晓红教授为分会副秘书长。滕晓明教授在会议总结中表示,分会的成立是我国生殖遗传领域的重要节点,未来需要全体委员凝心聚力,在科研协作、数据共享、人才培训、临床实践规范化和标准化等方面加强协作,推动我国生殖遗传事业持续发展。
2025-10-28
激荡思想,共塑未来——记中国遗传学会2025年会青年科学家论坛圆桌会议
2025年10月22日下午,合肥施柏阁大观酒店内,一场属于青年遗传学人的思想盛宴——“中国遗传学会”2025全国学术研讨会“青年科学家论坛圆桌会议”在此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以“青年创新·合作·成长”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委员、青托人才及优秀博士生代表。我有幸作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代表,全程参与了这场高密度、高质量的交流活动,深感荣幸,获益匪浅。 论坛回顾 论坛伊始,主持人和召集人张锋教授简要介绍了论坛嘉宾。本次论坛邀请中国遗传学会(简称为学会)副秘书长周钢桥教授从项目申请和评审,学会人才推荐和托举,以及以往人才推荐结果进行简要介绍。周秘书长丰富的人才推荐和项目评审经验,为我们这些青年博士生指明了努力方向。 论坛还邀请了2021年经学会推荐入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李停栋教授,李教授分享了青托工程的申请过程,获得青托工程对个人学术研究的促进作用,为我们这些青年博士生提供了可实现路径。 接下来由我和其他三位青托工程博士生专项代表,分别介绍个人的研究经历,现阶段研究情况以及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各位嘉宾进行沟通交流。这不仅是个人风采的展示,更是一次快速梳理研究方向、寻找潜在合作者的高效环节。 最后,会议围绕多个关键科学问题,如 “人工智能在遗传变异解读中的挑战”以及“青年学者如何规划自己的学术路径”等,大家展开了自由而深入的探讨。没有论资排辈的压力,只有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与激荡。 论坛嘉宾全景照片 论坛嘉宾发言精彩瞬间 论坛收获 于我而言,本次论坛的收获远超预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打破了研究的“信息孤岛”。在博士生的日常科研中,我常常深耕于自己的特定课题,容易陷入思维定式。此次论坛让我一次性聆听来人工智能、医学遗传和生物信息等不同领域的同辈研究。其中一个使用人工智能来研究生物问题的同学,启发了我如何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人工智能作为重要工具的思路。 其二,感受到“合作”的具象化。在此次圆桌会议上,我提出“如何评估不同人携带的突变效应是否一致”的问题,不仅得到多位生物信息学专家的指点。我还跟几位做人工智能算法的同学和老师建立了联系,后续可以尝试与各位同仁合作使用人工智能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从问题到方案,再到合作伙伴,论坛真正为“合作”搭建了落地的桥梁。 其三,获得前辈与同仁的方向指引。在青年研究人员学术的生涯发展讨论中,几位取得独立职位的青年学者分享了他们从博士生到PI过程中的心得与教训。他们坦诚地谈及如何选择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如何平衡研究的创新性与可行性、以及在面对压力时如何调整心态。这些“过来人”的经验,极大地缓解了我对未来的焦虑,也让我的职业规划变得更加清晰。 “独行快,众行远”。本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圆桌会议,不仅是一场学术交流,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力量的凝聚。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遗传学的未来正系于我们这一代青年的手中。当我们敞开胸怀、彼此支持时,前路的挑战将化为共同的机遇。我将带着这份收获与热情,继续在遗传学的探索之路上坚定前行,期待与诸位同仁在未来的科学高峰上再次相逢。 供稿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蒲有伟
2025-10-28
中国遗传学会2025年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合肥成功召开
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备受瞩目的中国遗传学会2025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合肥盛大召开,此次盛会由中国遗传学会携手安徽省遗传学会共同主办,安徽农业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和淮南师范学院共同承办。大会以“遗传学:生命与健康”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100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高校师生,共同交流遗传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生命与健康领域的发展,展望遗传学未来的美好前景。 图1中国遗传学会2025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卢大儒担任主持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维才、杨焕明、康乐、时松海,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党委书记邢雪荣,安徽省科协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刘旭,安徽农业大学校长操海群等领导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图2卢大儒教授主持开幕式 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杨维才院士代表主办单位致开幕词,他首先对各位参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他强调了遗传学在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并详细介绍了举办本次大会的重要意义。邢雪荣书记代表支撑单位发表讲话,他强调了支持学会发展、助力科技创新及科学传播的重要性。承办单位代表安徽农业大学校长操海群教授发表了欢迎辞,他们对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安徽农业大学的发展情况。开幕式上,学会还为“学会单位会员”颁发了牌匾,并与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旨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推动“科创中国”在安徽落地见效。 图3杨维才理事长致开幕辞 图4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党委书记邢雪荣致辞 图5安徽农业大学校长操海群教授致辞 图6 杨维才院士、刘旭巡视员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本次大会共有来自全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代表1100余人。大会收到植物遗传学、人类医学遗传、动物遗传学、发育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表观遗传学、生物信息学、时空组学等领域论文摘要189篇,墙报45份。本次大会共有195个学术报告,包括13个大会报告,179个分会场报告,3个技术报告,此外,有37家公司参展本次大会。会议期间,皮肤病学遗传分会、生殖遗传学分会、眼科遗传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大人群健康与常见病遗传分会和肿瘤遗传分会举行了成立会议。 会场集锦 大会闭幕式由中国遗传学会副秘书长周钢桥研究员主持。学会理事长杨维才院士在闭幕辞中总结了本次会议的学术交流成果和亮点,并对青年学者的成长提出了殷切期望。他衷心感谢全体与会者、承办单位、会务组以及志愿者、赞助商和合作媒体的辛勤付出和大力支持。闭幕式上,贵州省遗传学会刘洋秘书长介绍了贵州省遗传学会申办2026全国学术研讨会的基本情况,并举行了交旗仪式。 图7 交旗仪式 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通过高密度、多维度的学术对话,有效促进了科研合作,激发了创新灵感,为我国“生命与健康”领域的战略需求贡献了遗传学智慧与力量。
2025-10-24
国际交流
第五届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在义乌胜利召开
5月18日,第五届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在浙江义乌召开。本次大会由浙江省遗传学会和中国遗传学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共同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筹)、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和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等共同承办。中国遗传学会国际交流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教授管敏鑫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开幕式,他表示"以后疫情时代为契机召开此次大会,希望能够让全球华人遗传学家充分交流、推动遗传学的发展"。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华大基因董事长杨焕明院士参会大会,并以"从遗传学到基因组学--生命科学的三场革命"为题做了大会报告,纪念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20周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20周年的同时展望未来。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杨维才院士,祝贺大会顺利召开、感谢大会组委会的辛苦筹备及参会人员的共同交流。中国遗传学会支撑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邢雪荣做大会致辞,表示"会议在后疫情时代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20周年这样重要的时间节点召开,并落地义乌这个充满传奇的城市,意义非凡"。 中国遗传学会是由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科研的遗传学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公益性、学术性社会团体,国际交流委员会于2003年成立。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从第一届2012年在浙江杭州举办,分别以"遗传学为人类造福"、"遗传-解码生命"、"遗传与人类未来";"遗传学-技术创新与协同发展"为主题已经成功举办四届,是中国遗传学会国际交流委员会的品牌会议。管敏鑫教授深情回顾了"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品牌会议的发起和发展过程,并对在此过程中做出不懈努力和重要贡献的杨焕明院士和学会原副秘书长安锡培先生表达了深深的谢意。 今年大会的主题是"遗传与健康",聚焦"后疫情的遗传学",进一步深层探讨基因编辑、细胞和基因治疗、RNA医学、基因检测与遗传咨询、疫情后的儿童健康以及分子育种等热点问题,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未来前景。大会设置主会场和多个专题分会场,以特邀报告、专题报告、学术墙报展和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学术交流,同时设有11个分论坛,百余名专家和知名研发企业带来187场专业报告。黄荷凤、杨焕明、施蕴渝、陈润生和杨维才五位院士,近五十位国家杰青及著名专家学者,数百位海内外一线科研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以遗传学为核心的人类生命科学领域面临的一系列热点问题。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参加开幕式并聆听院士及众专家的专业报告。 会上,院士及专家们就未来遗传与健康研究的发展前景形成了一系列共识。"后疫情时代"全民对于健康的重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因此,遗传学未来的发展将更加紧紧围绕人类健康的主旋律,利用好组学大数据、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解码更多人类健康与生命本源的奥秘,助推新时代医疗范式的变革,促进健康产业赛道的发展。 本次大会的胜利召开,展示了遗传学领域最新成果,为我国遗传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023-05-22
2019年华人遗传学大会胜利召开
为纪念国际著名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谈家桢先生诞辰110周年,2019年8月23日至25日,2019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在复旦大学举行,大会主题为“遗传学:技术创新与协同发展”,来自国内外遗传学领域的500余位专家学者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大会由复旦大学、中国遗传学会和美洲华人遗传学会共同主办,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遗传学会、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承办。大会主席由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薛勇彪,美洲华人遗传学会会长黄涛生担任。大会执行主席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林鑫华、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杨维才担任,大会秘书长由中国遗传学会副秘书长卢大儒担任。 在林鑫华院长主持下,大会隆重开幕,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薛勇彪、美洲华人遗传学会会长黄涛生在开幕式上致辞。大会邀请美国人类遗传学会会长、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教授Anthony Wynshaw-Boris,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教授贺福初,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海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教授杨薇,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复旦大学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院长李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教授康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华大基因理事长杨焕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韩斌,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军军医大学教授卞修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等作了大会报告。 大会共设置8个专题会场、近90场学术报告,海内外华人遗传学家就人类遗传与表型组学、生殖发育与干细胞生物学、植物遗传与农业科学、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基因编辑与前沿技术等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把脉国际遗传学发展趋势。第四届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的胜利召开,进一步加强了全球华人遗传学家及相关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了遗传学发展,推动并提升了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国际地位。 会议期间,8月24日下午,“纪念谈家桢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暨谈家桢纪念室揭幕式“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举行,与会学者与特邀嘉宾济济一堂,共同缅怀谈家桢先生科学报国、追求真理的一生。会议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林鑫华教授主持。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薛勇彪教授代表学会捐赠了由中国遗传学会第四、五届理事长李振声先生创作的纪念谈先生的书法作品。座谈会期间,大家缅怀追忆谈家桢先生的同时表示要继承和发扬谈老崇高的学术精神和为师风范,助力我国遗传学和生命科学发展迈上新台阶。 大会合影 会议现场 “谈家桢11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现场
2019-08-26
2014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暨全国第十三次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总结
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批准,“2014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暨全国第十三次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于2014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湖南长沙的湖南宾馆顺利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遗传学会、美洲华人遗传学会、中南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主办,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南省遗传学会、湖南省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共同承办。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和中国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60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 大会开幕式于2014年10月30日上午举行。开幕式由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南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夏昆教授主持;中南大学副校长张灼华教授代表中南大学致欢迎词;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主席管敏鑫教授,美洲华人遗传学会会长、美国迈阿密大学刘学忠教授,全国第十三次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大会主席张学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先后致辞。 本次大会主题为“遗传—解码生命”。会议围绕人类遗传学及医学遗传学、转化医学、生殖遗传学、植物遗传学、动物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等领域,在10月30日、31日上午邀请杨焕明院士、贺林院士、陈润生院士、 Prof. Jie Shen(Harvard Medical School, USA)、Prof. Xuezhong Liu(University of Miami Miller School of Medicine, USA)、 Prof. David Cram(Monash University, Australia)、, Prof. Xi Lin(Emory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USA)、Prof. Fengyu Zhang(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USA)等18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大会报告;在10月31日下午和11月1日上午分别围绕各个主题、邀请了王红艳教授、Prof. Jianxin Bao(Northeast Ohio Medical University)等60余位专家学者、分成7个分会场进行了报告。 杨焕明院士以“Genomics: From Reading to Writing”为题,作了大会的首个学术报告,他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在二代测序方面,尤其是华大基因在测序方面为全球的生物学事业,包括植物、动物、病毒、人类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同时对于遗传学的发展及整个生物学的美好前景进行了预测。 贺林院士就深度测序在人类遗传学,特别是临床应用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他认为: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在临床使用基因测序领域蓬勃发展,对国民健康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基因测序作为一门新兴产业一般包括:临床的基因检测,健康产业的基因指导,工农业的基因运用以及科研导向的研发工作。贺院士根据同仁的观点,“民间”的理解以及自己的见解对于:一、如何使“临床使用基因测序相关产品和技术管理”处在合理区间?二、基因测序产业的发展是否受到约束;三、迫切需要直视的部分及可能出路等几个问题进行了必要的综述和适当的讨论。来自美国的刘学忠教授等介绍了遗传检测在美国的应用发展情况,详细介绍了利用自己设计捕获试剂盒(包含180个已知耳聋基因,覆盖1.3MB的基因组区间)结合二代测序开展耳聋的遗传诊断所获得的数据。袁慧军教授介绍了中国的耳聋遗传学家们于2013年9月联手成立了“中国遗传性耳聋基因研究战略联盟”;从2013年10月开始,战略联盟的各研究团队在全国各地大规模采集遗传性耳聋患者的血样和临床资料,并致力于建立大规模的中国耳聋人群基因变异数据库,建立适用于中国人群耳聋基因大规模平行测序诊断流程,为今后耳聋基因研究和临床基因诊断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优质的技术平台和创新的研究方法。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周琪研究员就遗传学研究的另一热点问题“干细胞在遗传筛选和疾病研究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多能性干细胞既能在体外无限自我更新,又可以分化形成三胚层的细胞,是研究生命现象的良好细胞模型,同时可以作为遗传资源库,开展遗传筛选及遗传疾病的研究工作。”同时介绍了他们多年努力所获得的成果。来自于中科院植物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的杨维才教授以“被子植物胚囊发育与花粉管导向的分子遗传研究”介绍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赖良学教授介绍了人工核酸酶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在猪基因组点突变中的应用,山东大学的李越中教授介绍了细菌细胞间的自我识别。 会议期间各与会代表就各自所研究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会议的召开对于加强全球华人遗传学研究人员和从事临床遗传学服务的相关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力地推动并提升了我国生命科学及医学科学研究的地位。
2014-11-05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