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激荡思想,共塑未来——记中国遗传学会2025年会青年科学家论坛圆桌会议

      2025年10月22日下午,合肥施柏阁大观酒店内,一场属于青年遗传学人的思想盛宴——“中国遗传学会”2025全国学术研讨会“青年科学家论坛圆桌会议”在此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以“青年创新·合作·成长”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委员、青托人才及优秀博士生代表。我有幸作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代表,全程参与了这场高密度、高质量的交流活动,深感荣幸,获益匪浅。

论坛回顾

      论坛伊始,主持人和召集人张锋教授简要介绍了论坛嘉宾。本次论坛邀请中国遗传学会(简称为学会)副秘书长周钢桥教授从项目申请和评审,学会人才推荐和托举,以及以往人才推荐结果进行简要介绍。周秘书长丰富的人才推荐和项目评审经验,为我们这些青年博士生指明了努力方向。

      论坛还邀请了2021年经学会推荐入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李停栋教授,李教授分享了青托工程的申请过程,获得青托工程对个人学术研究的促进作用,为我们这些青年博士生提供了可实现路径。

      接下来由我和其他三位青托工程博士生专项代表,分别介绍个人的研究经历,现阶段研究情况以及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各位嘉宾进行沟通交流。这不仅是个人风采的展示,更是一次快速梳理研究方向、寻找潜在合作者的高效环节。

      最后,会议围绕多个关键科学问题,如 “人工智能在遗传变异解读中的挑战”以及“青年学者如何规划自己的学术路径”等,大家展开了自由而深入的探讨。没有论资排辈的压力,只有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与激荡。

论坛嘉宾全景照片

论坛嘉宾发言精彩瞬间

论坛收获

于我而言,本次论坛的收获远超预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打破了研究的“信息孤岛”。在博士生的日常科研中,我常常深耕于自己的特定课题,容易陷入思维定式。此次论坛让我一次性聆听来人工智能、医学遗传和生物信息等不同领域的同辈研究。其中一个使用人工智能来研究生物问题的同学,启发了我如何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人工智能作为重要工具的思路。

其二,感受到“合作”的具象化。在此次圆桌会议上,我提出“如何评估不同人携带的突变效应是否一致”的问题,不仅得到多位生物信息学专家的指点。我还跟几位做人工智能算法的同学和老师建立了联系,后续可以尝试与各位同仁合作使用人工智能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从问题到方案,再到合作伙伴,论坛真正为“合作”搭建了落地的桥梁。

其三,获得前辈与同仁的方向指引。在青年研究人员学术的生涯发展讨论中,几位取得独立职位的青年学者分享了他们从博士生到PI过程中的心得与教训。他们坦诚地谈及如何选择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如何平衡研究的创新性与可行性、以及在面对压力时如何调整心态。这些“过来人”的经验,极大地缓解了我对未来的焦虑,也让我的职业规划变得更加清晰。

      “独行快,众行远”。本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圆桌会议,不仅是一场学术交流,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力量的凝聚。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遗传学的未来正系于我们这一代青年的手中。当我们敞开胸怀、彼此支持时,前路的挑战将化为共同的机遇。我将带着这份收获与热情,继续在遗传学的探索之路上坚定前行,期待与诸位同仁在未来的科学高峰上再次相逢。

供稿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蒲有伟